独立动画崛起不代表走近大众

2013-12-6 16:24cgsd 521 0

  近日,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中,有四块大屏幕同时播放着不同的动画:有人拿着蘸水的毛笔在一个男孩的后背上画眼睛、一朵花正在慢慢生长、一辆列车从骑猪人旁边驶过、一个人正在打鸡蛋。火车飞驰的声音、雨滴的声音、筷子碰到碗壁的声音同时发声。它们的情节彼此并无关联,但共同组成一部动画装置作品——《发生》。一位观众看后称:“刚刚打鸡蛋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木筷搅着蛋液撞击小瓷碗的声音,干脆、响亮,有节奏、有质感。”她突然意识到:“原来那样的声音我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但在今天以前都是‘听而不见’。”

  《发生》是艺术家吴超创作的一部多屏动画影像实验作品。它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上获得多媒体动画奖。

  然而,提起动画,很多成年人已经失去兴奋点。作为“80后”,策展人高雅的童年有《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渔童》、《葫芦兄弟》等经典国产动画陪伴;然后,《圣斗士星矢》、《樱桃小丸子》、《变形金刚》这些日美动画几乎“霸占”了她的少年时代。

  “那些曾经用来观看带给我们欢笑、牵挂,甚至影响过我们世界观的动画的时间,已经被一档档煽情造势的相亲节目和选秀节目占据,只为了忙碌了一天之后能不用动脑。但更重要的是,恐怕真正有营养、有观赏性、又适合我们年龄的好动画,将越来越少。”高雅说。

  近日,一位在纽约大学研究电影和动画的华人博士问高雅:最近一次看动画是什么时候?高雅竟想不起来。“后来一位大学友人推荐了一部日本动画《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吸引了好多同龄小伙伴。”高雅说,“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动画能陪我们度过人生的不同阶段,又何愁动画依然被很多人误解为给小孩子看的玩意儿呢?”

  在一些人看来,正是独立动画打破了动画是孩子们的专属这一定论,让动画开始和大人“做朋友”。但不少观众并不能准确界定出其与商业动画的区别,甚至不曾接触过。

  据独立策展人董冰峰介绍,其实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开始出现独立动画,如艺术家冯梦波1994年开始创作的幻灯电影。它们既没有纯粹的影像艺术的命名,也没有对动画行业产生质的影响,当然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提升和主题强化。

  对于独立动画的界定,有人认为它就是简单的“去商业化”,但策展人、动画导演皮三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它要有独立思考,趣味表达,而非简单地贴上“商业”或“艺术”的标签。“想当初‘独立动画’还是个新词,2012年却已遍地开花,在深圳、成都、西安等地,各种以独立动画为名的活动迅速展开。”皮三称,正是对近年来非常突出的独立动画和个人动画创作的群体性崛起现象的关注,他才发起了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

  崛起不意味着走近大众,相对一些商业动画,独立动画仍处于弱势。但皮三发现,过分强调产业往往会影响作品质量,导致出现大量山寨作品,而独立动画正是让很多创作者摆脱了商业的干扰,专注于研究语言、表达、独立思考的态度,回到创作的本源。

  尽管独立动画在慢慢打开局面,但皮三冷静地看到,截至目前,独立动画作者屈指可数,大量作品仍以学校毕业创作为主,真正意义上的较大范围的动画创作与专业学术讨论,远未开始。

  “长久以来,大众认为动画是一种娱乐产物。现在许多艺术家开始意识到,动画是一种很开放的艺术语言,转而做动画。”吴超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家。而像吴超一样,选择用动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人越来越多。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九艺游戏动画论坛 ( 津ICP备2022000452号-1 )

GMT+8, 2024-5-8 04:12 , Processed in 0.0411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Discuz Team.